-
永川板桥的红色记忆
-
作者:暂无 来源:红岩春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板桥 国民党军队 统战工作 区委 铜梁 永川 三教 武装力量 共产党员 组织发展工作
-
描述:位于永川最北端的板桥区(今板桥镇),在新中国成立前隶属于铜梁县,辖板桥、三教、寿永、云龙、永嘉、安溪、新民7个乡镇,地处东西山之间的狭长地带,其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经济富庶,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解放前夕,这里的国民党反动势力和封建势力颇为强大,它们相互勾结,肆无忌惮地压
-
重庆永川茶山竹海茶竹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
作者:
姚惠棋 付思丹 来源: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茶竹生态旅游 茶竹文化 资源开发
-
描述:重庆永川市茶竹文化具有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优美等特色.茶山竹海旅游区是其代表.开发茶竹生态旅游有利于永川市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文章分析了茶山竹海茶竹生态旅游的开发基础、内涵,并提出了开发的原则、思路等,对茶竹生态旅游的开发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
-
科学策划 特色发展——重庆市永川区南大街教管中心对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作者:
段绍建 来源:科学咨询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校建设 科学 重庆市 学生个性 策划 应试教育 办学特色 国民素质
-
描述:,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协助和鼓励学校追求自己的发展目标、自己的教育风格,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特色项目,办出自己的特色。[第一段]
-
[0图]神奇涪陵
-
作者:
《神奇涪陵》编辑委员会编 来源:重庆:重庆出版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
描述:本书是《重庆旅游文史丛书》中的一卷。本书旨在系统介绍重庆市涪陵区的自然风光、风情风物、文物古迹、民间工艺等旅游资源,并力求进一步挖掘每个旅游景点背后的人文底蕴,把绚丽的自然风景同厚重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涪陵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同时提升涪陵旅游的品位,扩大涪陵旅游的知名度。
-
[0图]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重庆市沙坪坝区卷
-
作者:
重庆市沙坪坝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 来源:重庆市沙坪坝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民间文学
-
描述:《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为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于1984年5月28日联合组织编辑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题名的另一题名形式。本套书分: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三种。:本书由雷宗荣主编。
-
[0图]渝北古韵
-
作者:
渝北区文物管理所 来源: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古建筑遗址 介绍 重庆
-
描述:本书以述、志、记、表、图、录等形式收录了渝北区境内现存的具有重大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和馆藏文物精品,其时限由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全书分为概述、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名镇、第三批全国文物普查概况五章。
-
[0图]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重庆市大渡口区卷
-
作者:
重庆市大渡口区民间文学集成辑委员会辑 来源:重庆市大渡口区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民间文学
-
描述:《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为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于1984年5月28日联合组织编辑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题名的另一题名形式。本书分为: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三种。:本书由刘仁富主编。
-
[0图]中国歌谣谚语集成 重庆市大渡口区卷
-
作者:
重庆市大渡口区民间文学集成辑委员会 来源:重庆市大渡口区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民歌
-
描述:《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为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于1984年5月28日发通知联合组织编辑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题名的另一题名形式。本书分为: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三种。:本书由刘仁富主编。
-
[0图]中国钢铁工业缩影 百年重钢史话
-
作者:
重钢集团档案馆 来源: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钢铁厂 工厂史 重庆市
-
描述:本书是《冶金历史文化丛书》的一部,全书共设六部分,第一部分为汉厂兴衰——中国钢铁工业摇篮;第二部分为钢迁岁月——抗战后方钢铁基地;第三部分为南有重钢——废墟上崛起的奇迹;第四部分为钢铁备战——“三线
-
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与实践——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启慧教育”探索
-
作者:
李竹 来源:今日教育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校本化 素养 实验小学 大渡口区 实践 重庆市 学校培养目标
-
描述: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规定了基本的“底线”素养的要求,学校在达到了“底线”要求的基础上,必然要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实状况和未来追求,对学校教育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