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人物 动态新闻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四川盆地涪陵自流井组页岩气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
作者: 王良军 王庆波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涪陵  东岳庙段  页岩气  形成条件  补贴标准 
描述:低(泥地比>80%),埋深适中(2 500~3 100 m),是该区目前最为现实的湖相页岩气勘探有利层系,建议加强专勘探。
渝东涪陵地区震旦系气藏条件及成藏机制探索
作者: 冯明刚 吕廷智 孔金祥  来源:南方油气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涪陵  威远  震旦系灯影组  气藏条件  成藏机制 
描述:远。梓里场、桐麻湾背斜从地面到目的厚度在4600~3600m,钻探适中,是川东南震旦系灯影组油气勘探有希望的地区之一。
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内科大楼
作者: 龙灏 杨倩  来源:城市建筑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心医院  重庆市  重庆大学  内科  出入口  玻璃幕墙  门急诊  建筑设计  框架剪力墙结构  外科 
描述:疗用房全面更新改建工程的开始。  新建内科大楼总建筑面积约3.47万m2,地下3,地面15。之前竣工的新外科综合大楼原是作为一个单项工程进行设计建设的,但到内科大楼工程启动时,整个医院医疗区的更新规划成为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四川盆地东部涪陵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顶部风化壳特征及地质意义
作者: 黎虹玮 唐浩 苏成鹏 陈虹宇 刘宏 胡广 李凌 谭秀成  来源:古地理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长兴组  古风化壳  表生岩溶  川东地区 
描述:的大面积暴露,而且使长兴组碳酸盐岩普遍受到表生岩溶改造,甚至非礁相地层也可能被改造成为岩溶型。这一结果不仅对二叠纪晚期海平面升降事件研究具有借鉴意义,而且指出了台地内受到表生岩溶改造的非礁相地层也可作为勘探有利区带,因而具有重要的勘探实践意义。
涪陵榨菜
作者: 夏蔚金  来源:中国酿造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涪陵榨菜  近百年  优越条件  加工工艺  食品工艺  脱水  腌制  青菜  风干  碳水化合物 
描述:誉满中外的四川著名特产——涪陵榨菜,是我国食品工艺宝库中的遗产之一,近百年来,以其“鲜、香、嫩、脆、久不坏”的特点,而畅销欧、美、日、港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每到加工季节,长江两岸,清风习习,菜架绵延数百里,给榨菜的风干脱水形成了天赋的优越条件,“千里川江忙,万
云阳—涪陵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相研究
作者: 邓光勇 唐锰 彭亮 周彬  来源: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云阳—涪陵地区  长兴组—飞仙关组  层序地层格架  沉积相展布  有利勘探区带  控制因素 
描述:和台缘类型、台地部位及其类型以及海底高地貌的控制。在有利集相带分布预测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种地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5类有利勘探区带,即台缘礁区、台缘滩区、台缘潮坪区、台内礁区及台内滩
涪陵地区气液转换工艺技术研究
作者: 王险冰 夏宏南 高娅  来源:辽宁化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气体钻井  气液转换  涪陵地区 
描述:涪陵地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井下漏和垮塌地层都无法准确预测,国内外对页岩地层的垮塌机理认识不足。针对该地区的钻井难点,在现实需求和经济效益的驱动下,提出了涪陵地区气液转换工艺技术,并在现场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川东南涪陵区块石家场岩性圈闭二叠系长兴组成藏条件
作者: 赵明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石家场岩性圈闭  长兴组  构造特征  岩性气藏 
描述:川东南涪陵区块石家场岩性圈闭中二叠系的长兴组为主要目的,天然气资源丰富。通过钻探认为二叠系长兴组气藏具备以下条件,即充足的气源、良好的、一定规模的岩性圈闭和条件和良好的保存的条件。
重庆涪陵五中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
作者: 成国文 李晓 许家美 赫建明 李守定 马超锋  来源:工程地质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滑坡  特征  成因  泥化夹层 
描述:水极易软化,加之历史上构造应力的作用,形成间泥化夹层,泥化夹层含膨胀性粘土矿物蒙脱石和伊利石,是造成滑坡发生的控制性因素.诱发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水的作用,坡体岩层间泥化夹层发生软化,降低
涪陵页岩气田防漏堵漏技术应用研究
作者: 陈星星  来源: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涪陵页岩气田  井漏  防漏堵漏  油基钻井液 
描述:漏失以溶洞型漏失、缝洞型漏失为主,龙马溪、五峰组漏失以裂缝型漏失为主。重点介绍了针对涪陵页岩气田各开次特点采取的防漏堵漏技术及现场应用情况。同时随着开发区域扩大,地质情况有所改变,井漏问题更加复杂,提出了下一步防漏堵漏技术发展方向及建议。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