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涪陵地区农村径流水体中氮磷含量及分布特征
-
作者:
陈西平 梁荫 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涪陵地区 径流 氮 磷
-
描述:在涪陵地区大面积和定点采集了农村降雨径流水样品,测定了径流水体中总磷、总氮含量。用统计方法探讨了径流氮、磷平均含量及氮、磷在径流水体中的时空变化,计算出涪陵地区降雨径流氮、磷流失量。结果表明,土壤氮、磷资源流失严重,流失的氮、磷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
从涪陵区土壤磷素的分布状况浅谈磷肥的合理配置与施用
-
作者:
隆建 汪涛 陈佐平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壤磷素 分布 磷肥配置 施用
-
描述:本文应用土壤地力监测和化肥试验资料,针对涪陵区土壤磷素的分布状况、特征及磷肥的施用现状,对本区域内磷肥的合理配置与施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
涪陵红黄壤的利用改良
-
作者:
甘世庆 来源:土壤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黄壤 利用改良 土壤类型 土体 两熟制 水稻 农耕地 农田 绿肥 有机质
-
描述:红黄壤是涪陵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土色呈红黄色,是比较独特的土壤,分布于本地区东南部边缘,面积达70万亩(其中农田约34万亩)。红黄壤区地势平缓、土体深厚、集中连片、宜种性广,加上气候湿暖湿润、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潜力较大,是进一步发展商品生产,扩大多种经营的重要基地。
-
四川涪陵附近土壤环境六种元素含量研究
-
作者:
陈西平 来源:环境保护科学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壤元素含量 水田土壤 偏态系数 正态分布 分布类型 土壤样品 四川 土壤类型 随机布点 含量研究
-
描述:本文用随机布点法,采集了涪陵附近土壤样品29个.分析了土壤中 Cd,Zn,Ni,Cu,Mn,Pb 六种元素含量.用 Shapiro—wilk 法和偏态系数检验了土壤中的元素含量分布类型,结果六种元素均为正态分布.
-
三峡库区典型农业小流域水体水质与径流氮磷流失研究:以涪陵区连丰村为例
-
作者:
张旦麒 何仁江 郑军 刘阳阳 费佳丽 木志坚 魏世强 来源:三峡环境与生态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水污染 氮 磷 小流域 三峡库区
-
描述:。地表水体中氮素浓度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表现为春夏季>秋冬季。流域内氮素的面源流失主要以NO3-为主。井水中氮素含量显著高于田沟、堰塘,且超过饮用水标准(≤10mg NO3~--N/L)。氮磷平均
-
从涪陵区土壤磷素现状浅谈磷肥的合理配置与施用
-
作者:
隆建 汪涛 来源:中国农技推广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壤磷素 钙镁磷肥 耕地土壤 改善品质 土壤全磷含量 吸收利用 有效磷含量 磷素活化 有机肥施用量 水溶性磷
-
描述:使粮食作物面积急剧下降。要保证粮食安全和产量稳定,只有靠提高作物单产。科学施肥作为农业技术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作物单产和改善品质中已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
涪陵榨菜不同器官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
作者:
唐将 李勇 邓富银 赵琦 雷家立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涪陵榨菜 元素 含量 分布特征 转运富集
-
描述:表现出K>N>Ca>Mg,微量元素含量次序均为Fe>Mn>B>Cu>Mo,有益元素含量次序均有Si>Co>Se的特征.在榨菜各器官中,膨大茎中最富集的元素有必需大量元素K,N,P,S,必需微量元素
-
涪陵茎瘤芥种植区土壤肥力与产量的关系
-
作者:
赵欢 秦松 王正银 李会合 吕慧峰 来源: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茎瘤芥 土壤肥力 产量 涪陵
-
描述:氮、速效钾和有效硫含量较为缺乏,分别为9.05 g·kg-1、89.2 mg·kg-1、106 mg·kg-1和27.0 mg·kg-1.茎瘤芥产量与土壤pH、有效钙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效铁呈极
-
移土培肥后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分析:以重庆市涪陵区移土培肥工程为例
-
作者:
陈光银 张孝成 王锐 陈凌静 廖洪亮 杨坤 来源:科学技术与工程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移土培肥 土壤 养分
-
描述:施和未采用移土培肥措施土壤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采取移土培肥措施后土壤养分响应也有所不同。研究结论:移土培肥对工程区域土壤养分变异具有积极影响,说明以移土培肥为代表的表土剥离再利用工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和推广价值。
-
三峡库区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地力评价: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
-
作者:
乔亮 王丹 高明 华颖 莫建兵 王新菊 李如峰 来源: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峡库区 耕地地力评价 宅基地复垦 耕地质量 模糊数学 GIS 地统计学
-
描述:、坪上、后山区域依次递减的趋势。在提升耕地地力上沿江区应着重改善耕地的灌排和路沟条件;坪上区应注重调整土壤的p H和提高有效磷含量;后山区需增加耕层厚度,提高宅基地拆除物的利用,减少土壤中砾石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