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钢煤钢厂LF炉的工艺实践
-
作者:
胡兵 何维祥 来源: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LF钢包炉 工艺实践 冶金效果 炼钢 精炼
-
描述:概述重钢炼钢厂80tLF钢包炉生产一年以来的精炼工艺实践、冶金效果,包括底吹流量、钢包加热、精炼渣的开发应用,以及钢中夹杂物的控制。
-
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在重钢七厂的应用实践
-
作者:
张国波 田乃媛 伊炳希 刘青 唐洪华 宋立东 来源:钢铁研究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调度 炼钢 多维物流管制
-
描述:介绍重钢七厂建立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的整体方案及其实践过程.该系统运行情况良好,缓解了生产调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实现了生产调度的自动化,收到很好的效果.
-
重钢第七炼钢厂方坯连铸二冷区传热数模及应用
-
作者:
刘解生 周宏 来源:重钢技术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连铸二冷区 传热数模 方坯连铸 应用程序
-
描述:本文介绍了一种连铸二冷区传热的数学模拟方法,计算机软件突出通用和工程适应性特点,同时介绍将该模型用于重钢七厂方坯铸机,取得较好效果。
-
重钢股份公司2013年机动能源工作要点
-
作者:暂无 来源:重钢机动能源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能源工作 股份公司 重钢 设备系统 技术经济指标 绩效评价 过程管理 精细化管理
-
描述:2012年是公司650万吨达产达效的关键之年,实现单月生产量达产,实现重大突破跃上新台阶。2013年,是公司700万吨达产达效年;设备系统将按公司总体部署,夯实基础管理,结合等级设备管理总体评价
-
抓科普重返故地 怀深情看望战友——北碚区科协主席谭强赴重材所检查科普工作
-
作者:
杨亲民 来源:功能材料信息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科普工作 中国科协 检查工作 北碚区 全民科学素质 示范基地 科普教育 检查验收
-
描述:作及其所取得的成绩——其中包括学会工作连续十年获得总会颁发的"学会工作一等奖",以及2004年为中国科协·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走向2049—全国公众科学素质大赛"设计8道赛题,后被录制播出等,谭强主席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评价,并对今后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
新题新意·引人注目——新课程实验区河北、贵阳、潍坊、临汾、北碚、郫县初中语文中考试卷评介
-
作者:
扶启君 来源:文科爱好者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课程改革实验区 中考试卷 初中语文 新课程 河北 新意 贵阳 潍坊 临汾
-
描述:今年.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的第一年。其试题的命题原则、考查内容、试题类型、评分标准、试卷结构等方面,较之以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走出了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一条新路,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
泰靳原理观照下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模型的构建:以涪陵十七中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为例
-
作者:
刘杰 冉翔宇 来源:引文版(社会科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课程资源开发 开发模型 泰勒原理 地方特色 技术 通用 观照 涪陵
-
描述:现代课程之父泰靳提出课程开发四问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现以开发地方特色通用技术课程资源为例,构建泰靳原理观照下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型——目标导向式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模型(如下图所示)。
-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环评选址分析:以涪陵-长寿垃圾焚烧处理项目为例
-
作者:
吴崇禄 杨熹 来源:环境影响评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垃圾焚烧 环境影响评价 选址分析
-
描述:现阶段,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公众关注度较高,社会反响也很大。根据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的特点,本文归纳并阐述了其环评选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以涪陵-长寿垃圾焚烧处理项目环评选址为例,为该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参考,也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提供充分依据。
-
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储层特征与形成主控因素
-
作者:
曾婷婷 唐德海 郑公营 来源: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涪陵 长兴组 储层 储层主控因素
-
描述:屑白云岩、(残余海绵)细粉晶白云岩、生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孔隙为主,次为溶洞;储层类型为裂缝-孔隙型,属中孔-中低渗储层,综合评价为Ⅱ、Ⅲ类储层。优质储层发育受沉积相、白云石化及溶蚀作用等因素控制。图4表2参5
-
涪陵学派论纲
-
作者:
李胜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谯定 涪陵学派 洛蜀会同 程朱理学
-
描述:宋代洛学“涪陵学派”的谯定及其川籍门人 ,兼具伊洛学统和蜀中学统 ,其学术活动对洛蜀会同、蜀学转型和程朱理学思想体系的构建均曾产生深刻影响 ,但由于谯定的隐处不显和朱熹的激烈批评而声名不振 ,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评价。本文以考述谯定的生平、著述、学术源流为基础 ,对此作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