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人物 动态新闻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北碚云龙山庄 消失的空中花园
作者: 寒溪夜浣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六全才子”与“孟尝老人” 说起云龙山庄名字的由来,坊间争议颇多。
寻访北碚鬼楼呼啸山庄里的夜半歌声
作者: 寒溪夜浣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能清晰的记得当时的传说,谈起来依旧毛骨悚然…… 真假莫辨的民国鬼楼 老重庆人对北碚民国鬼楼应该并不陌生。
北碚静观腊梅林飘出重庆冬天的第一缕花香
作者: 陈石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和草籽。大小不一的山羊,拴了,就喂在腊梅林里。 立冬时候,土肥的地方,少数腊梅已开得活蹦乱跳,而土瘦之处,只能见到簇簇比豆粒稍小的花骨朵,不须时日,这些花骨朵,就大了,有香气溢出,这山,就一山的幽香了。
北碚区 都市花园里的“漫生活”
作者: 有诚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与山间雅舍 上世纪20年代,嘉陵江下游小三峡两岸军阀割据,土匪横行。卢作孚作为北碚乡绅领袖,一面清剿匪患,一面对北碚进行乡村建设实验,使之成为重庆最具现代城市格局的城区,道路规划井然,路旁绿树成荫,学校、医院、体育场、市民广场星罗棋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碚的街心花园,那是卢作孚先生去法国参观回来后建成的西部最早的街心花园;里面栽种的梧桐树,和上海的梧桐一样,直接从法国进口,宛如巴黎的香榭丽舍。 抗战爆发,民国迁都重庆,识货的国民党大员立刻将北碚列为了战时“陪都”的重要迀建区。数十个中央机关和文化教育单位迁入北碚,人口剧增,人称“陪都的陪都”。来自全国的政界、文化界、知识界的名人如林语堂、梁实秋、老舍、梁漱冥等云集于此。他们常聚于梁实秋的故居雅舍,吟诗作画,弹琴对弈。梁实秋著名的《雅舍小品》也创作于此。
北碚胜天湖把一颗翡翠镶嵌在梦里
作者: 彭洋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味.
老舍的北碚岁月
作者: 大金金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重庆北碚区  老舍  木结构  老鼠 
描述:四世同堂》(第一、二部)。 和重庆的美丽缘份 1937年8月,平津陆续失守,与此同时,日军舰聚集在胶州湾内,形成海陆两路合围之势,形势十分危急。当时还在青岛的老舍,不得不拖家带口退居济南的齐鲁大学。不久,日寇进逼济南,济南也渐告不保。国难当头的风雨飘摇之际,老舍几经彷徨,终于硬起心肠,抛下尚在月子里的妻子和不谙世事的痴儿弱女,直奔武汉,投入到了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只是没有多久,武汉也岌岌可危。 1938年7月中旬九江沦陷后,武汉无险可守,朝不保夕。1938年8月14日,为了工作需要,时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总务部主任的老舍从武汉撤退到重庆,住在大梁子(今渝中区新华路雅兰电子城附近)青年会的宿舍里。青年会是文协在重庆的第一个会址,条件很简陋,只有一个九屉桌和两张单人床,工作就在床边。
北碚大磨滩瀑布:曾是名人墨客的喜游胜地等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文人都曾游览于此,并留下大量诗篇。 瀑布下面有一个宽阔的深潭,游客可在湖上泛舟;右侧有两间石屋,左侧有两个石洞,喜欢探索的朋友,不妨到石屋或石洞走走,没准会有意外的惊喜;目光伸向远处,远处大片的丛林和农田,绿树掩映,稀稀疏疏的花朵散落其间,颇为有趣;农田与高坑岩桃花山相连,沿着田间小道就可以到达桃花山山脚,桃花山空气清新,是休闲娱乐的不错选择,尤其是在春季,桃花绚烂绽放,空气中夹杂的淡淡芳香,沁人心脾,让人陶醉迷恋。
北碚柏联SPA温泉精雅园林中的“四绝”温泉
作者: 任彦瑾 肃羽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00年温泉历史文化,养生理念与园林景致交相辉映,拥有亚洲第一的露天温泉水疗环境。
北碚塔坪寺 寻访重庆唯一的密宗红教寺庙
作者: 梅琼宇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塔坪寺是密宗红教寺庙,重庆地区仅此一座。所谓密宗红教,即藏传佛教中的宁玛派,也称红教,因为僧人穿著藏红色僧袍而得名。在传承禅宗等佛教显宗居多的汉地,有这样一座密宗红教寺院,实属少见。此外,传说寺中还存有屹立800年不倒的宋代石塔以及重庆、四川两地最大的清代铁塔。这都使人们对这座寺院及其历史产生好奇。于是,记者前不久来到塔坪寺,一睹古寺双塔的风采,并揭开它不为外界所知的传奇身世。 从小昆仑古藏寺到汉藏理教院 塔坪寺的八百年沉浮录 据史料记载,偏居在城市边缘的塔坪寺,始建于宋代,迄今已经有830年的历史。它曾经有个别致的名字——小昆仑古藏寺,后在明代万历年重建并改名为“塔坪禅院”,“塔坪”中的“塔”指寺内的石塔,而“坪”表示寺院所在的平坦地势。清代时,塔坪寺不幸再遭损毁,后得普湛法师主持重建。
北碚鸟声和逝去的青春
作者: 李寂荡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在1996年,我又去了重庆,并在北碚呆了三年。 我所就读的学校西师旁边有一条河,我经常到河边坐在石礁上濯足,尽管双足已经泡进水里了,还不知这水为何名。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嘉陵江。在北碚的三年,是我一生中最为寂寥的时光。其寂寥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我曾经在乡下的日子。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都与我毫无关联。我常常去到嘉陵江边,看江水流淌,看轮船来往,看太阳缓缓坠落。那时,我才知道什么是“静水流深”。看似平静的江面下是无尽的深渊,看似柔弱却能负载钢铁巨轮。在我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是我的经验,因为在我的家乡河流是承载不起轮船的,原因就是水不深。 江对岸是一所著名的大学,复旦大学,准确地说是复旦大学的遗址。抗战时期,复旦大学迁移至此。低矮的校舍都是用石头砌成的,很坚固,所以至今没有坍塌。
上页 1 2 ... 3 4 5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