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人物 动态新闻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1)
按栏目分组
北碚区图书馆 (3)
万盛经开区图书馆 (2)
沙坪坝区图书馆 (2)
渝北区图书馆 (1)
荣昌区图书馆 (1)
大渡口区图书馆 (1)
潼南区图书馆 (1)
按年份分组
2015(1)
2013(1)
2012(3)
2011(6)
按来源分组
重庆旅游(11)
相关搜索词
重庆沙坪坝时间的切片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重庆沙坪坝
北碚鸟声和逝去的青春
作者: 李寂荡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平静的江面下是无尽的深渊,看似柔弱却能负载钢铁巨轮。在我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是我的经验,因为在我的家乡河流是承载不起轮船的,原因就是水不深。 江对岸是一所著名的大学,复旦大学,准确地说是复旦大学的遗址。抗战时期,复旦大学迁移至此。低矮的校舍都是用石头砌成的,很坚固,所以至今没有坍塌。
两河三岸的潼南崇龛花事
作者: 王明凯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的故里,陈抟的仙迹故事就承载于烟波岭的雕塑、石刻、碑文里面。拾级而上,549级石阶,让人阅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辩证哲学,1919株虬枝桃叶,寓意道法;红花白花和绿色植物夹成的巨型太极图
沙坪坝 红岩精神源头 重庆文脉所在
作者: 李寒娟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外,沙坪坝还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这里有百年学府、千年古镇,融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于一炉,说沙坪坝是重庆文脉之所在毫不为过。 山洞:战时“小陪都” 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西迁。一时之间,重庆成为
大渡口 重庆人从远古到近代的文明史
作者: 肃羽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大渡口可是重庆主城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专家在大渡口马王场发现了距今2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后来在杨家嘴又发掘出了新石器时代遗址。据此推断,在远古时代,大渡口已经是
北碚区 都市花园里的“漫生活”
作者: 有诚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抗战爆发,民国迁都重庆,识货的国民党大员立刻将北碚列为了战时“陪都”的重要迀建。数十个中央机关和文化教育单位迁入北碚,人口剧增,人称“陪都的陪都”。来自全国的政界、文化界、知识界的名人如林
荣昌天主教堂 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天主教堂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懒的阳光中依然绿得滴水,一望可知是经年累月种植的,不像是一时一刻的政绩工程。这里很宁静,节假日也不大吵。县城的人有种安闲和温和的气度,不似主城区人总急吼吼的,充满好斗的意味。县城里信教的人颇多,也许是善意的信仰让他们性格偏于平静。 荣昌有两座精美的哥特式教堂,一座在河包镇,名为真原堂;一座在县城西大街广场,就叫天主堂。都是法国人修的,有百年历史,保存均非常完好,极其考究和古朴。后者尤其出色,高耸的钟楼拥有西南第一的美誉,是重庆和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天主教堂。 钟楼原高80米,直抵天国 在美好的建筑背后隐藏着一段肃杀的教案,教堂是最后的谈判结果。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在四川省大足县龙水镇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余栋臣教案”,清政府为此赔付5万两白银。
爱上重庆,从渝北开始
作者: 李华彬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最好玩?答案肯定是重庆园博园、重庆中央公园、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三大精品园区。
万盛美笋当腊肉遇见千米高山上的方竹
作者: 简云斌 廖和强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万盛是重庆著名的旅游,有“中国最美养生峡谷”——黑山谷和“中国石林之祖”——万盛石林两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还有九锅箐森林公园、铜鼓滩漂流等风光秀丽的好去处. 来万盛游玩的人,除了陶醉于佳山秀水之外,还会对当地一种山珍——方竹笋大感兴趣.
万盛鱼子溪:婉约在春天深处的淹心堂秘密
作者: 简云斌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河。 从万盛城区出发,往东约3公里,经过一座险峭似刀峰的山崖——当地人称“刀子岩”的脚下,便进入了黑山镇境内。在一个加油站,你会看见随着山形分出两条沟来,右边的是铁炉沟,左边的就是鱼子沟了,而往山上走,则是去黑山谷。 无论个子高矮,水一律淹到心口 鱼子沟又名鱼子岗,因为这里的溪田中鱼虾繁多而得名,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平川,四周群山环抱,苍岭叠翠。在川谷中,溪流蜿蜒,梯田交错,鱼塘罗列,白鹭翩翩,农舍点缀其间,很有些青山绿水的意境。万盛地区的特点是山多平坝少,鱼子岗是地区境内为数不多的鱼米之乡,它的田园风光和黑山谷、万盛石林比起来,实在是别有一番风味。 鱼子溪长约4公里,发源于黑山景星台山脚下的老龙洞。提起这个老龙洞,以前在渝南黔北一带比较知名,因为此处有天旱时“请水”的风俗。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