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人物 动态新闻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基于分形理论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探讨: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
作者: 张丽 杨庆媛 冯应斌  来源: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分形  分维值  稳定性指数  沙坪坝区 
描述:地在一级地类中分维值偏离随机运动值最大,要改变其土地利用类型有一定的困难,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是最稳定的一级地类.土地利用类型分维值、稳定性指数的大小综合反映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
重庆市沙坪坝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
作者: 王兆林 杨庆媛 鲁春阳 张子端  来源:资源与产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结构  定量分析  沙坪坝区 
描述:随着城镇化及工业化的推进,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问题近年来一直为社会各方所关注。本文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运用多种数学方法,定量分析其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现状特点及其原因,为本区域土地资源管理及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借鉴。
重庆市沙坪坝区土地利用变化与预测研究
作者: 崔桂华 杨华  来源: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动态度  马尔柯夫模型  沙坪坝区  重庆 
描述:夫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建设用地和耕地之间的矛盾将变得更加突出,应合理利用土地、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区县级土地征用与储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
作者: 左兵 袁玮 孟兆鑫 张虎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杂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区县级  土地征用与储备  信息系统 
描述:可为区县级国土管理部门的土地征用与储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土地创新助沙区打造“三大高地”:重庆市沙坪坝区国土资源管理分局服务发展概况
作者: 薛兴国 庞皖华  来源:重庆国土资源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国土资源管理  土地资源  发展概况  沙坪坝区  沙区  重庆市  服务  征地补偿制度 
描述:沙区国土资源管理分局以思维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统揽全局,整合全区土地资源完善全区土地资源,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保障重点工程用地,助推沙区打造”三大高地”。
基于逻辑回归的CA模型的重庆市沙坪坝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
作者: 张垚垚 密长林 张中银 王荣华  来源:山东国土资源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CA模型  逻辑回归  城市扩展模拟  重庆市沙坪坝区 
描述: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研究区,利用2010年、2012年的数据得出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利用基于逻辑回归的CA模型理论对土地利用变化、城市扩展进行模拟研究,并结合实际的政策对其发展变化过程和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该研究区域内在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用地将持续增加,耕地资源将因城市建设而继续减少。
山地城市土地评价的若干问题:—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
作者: 欧阳安蛟  来源:地理科学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地  城市土地评价  无形区位  坡度衰减系数 
描述: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为数众多的城市分布在山区。研究山地城市土地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探讨了山地城市的因素评价体系及无形区位分值计算模式的距离衰减效应等问题。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开发一体化探索:以重庆市沙坪坝火车站改造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
作者: 程鹏 王志  来源:中外建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TOD交通基础设施  土地开发  一体化 
描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开发利用一体化是土地利用集约化的重要方式。本文旨在以沙坪坝火车站改造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在合理利用原有交通基础设施资源基础上建立综合交通枢纽,同时综合考虑与周边城市土地开发的关系,实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一体化发展,最终达到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
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
作者: 王成 魏朝富 邵景安 高明 蒋伟  来源: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态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变化  响应  沙坪坝区 
描述:07$降低到1·68×107$,净损失5·40×105$,平均土地净损失生态服务价值13·62$·hm-2;赋予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的大小对区域总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影响不明显,其变化趋于
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其生态质量效应—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
作者: 王利平 王成 李晓庆 周婧  来源:生态经济评论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  生态质量  贡献率  响应  沙坪坝区 
描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换对区域生态质量变化的贡献不一,水田转换为建设用地对生态质量恶化的贡献率最高,达24.44%,集中在缙云山与歌乐山山体两侧坡度较陡的区域;旱地转换为林地对区域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