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人物 动态新闻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重钢转炉-连铸高碳钢生产工艺及质量分析
作者: 李永祥 廖明 李碧春 黄艳 胡兵 肖时平 刘国贵  来源:重钢技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碳钢  工艺  质量  分析 
描述:本文介绍了重钢采用转炉-LF炉-连铸生产高碳钢的工艺,并对其工艺和质量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高碳钢生产的工艺操作要点。作者认为:控制钢的碳偏析和钢中夹杂物的形态及数量,是高碳钢生产控制的重点和难点。[著者文摘]
万盛区年产5000吨碳黑生产线建设已正式启动
作者:暂无 来源:有机硅氟资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产线  万盛区  碳黑  建设 
描述:资500万元,建成一条年产量为5000吨的生产线,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以上。万盛区年产5000吨碳黑生产线建设已正式启动
永川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作者: 康纪强  来源:决策导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永川市  社会主义  “三农”工作  农业结构调整  农民收入  生活质量  基础设施 
描述:永川市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初步确立了以新农村建设为"三农"工作的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为核心,以示范村、推进村为带动,以"两建两改一培育"(建致富
发展现代型渔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新时期涪陵渔业发展问题探讨
作者: 刘顺科  来源:重庆水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渔业发展  农村建设  涪陵区  “十一五”  农村产业结构  社会主义  水产养殖业  国民经济 
描述:渔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十一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期,渔业应当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挖掘潜力、提高质量,推进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本文就“十一五”期间涪陵渔业的发展问题作初步探讨。[第一段]
夯实和谐基础 建设潼南新农村
作者: 宁光贤  来源:决策导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和谐  城乡差距  全面建设小康  发展不平衡  共同愿望  人民群众  基本格局  城乡发展  主导产业 
描述:,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于建设“信用涪陵”的思考
作者: 李乾德  来源:铜仁地委党校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信用涪陵  基本内涵  主体信用建设  保障体系建设 
描述:将"建设诚信涪陵"扩展为"信用涪陵",更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设 "信用涪陵"必须走出认识误区,明确基本内涵和要求,抓好三大主体信用建设和三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国防建设巡礼(十七)——重庆市沙坪坝区
作者:暂无 来源:国防杂志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沙坪坝区  重庆市  国防建设  国内生产总值  科教文化中心  区域经济建设  国防动员建设  国防动员工作  工业基地  社会发展 
描述:一安排,同步开展。在双拥工作方面,扎实为驻区部队解决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入托等实际困难,转业干部安置工作连续6年达到100%。加强人民武装动员质量建设,率先在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成立人武部,落实
重钢集团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
作者: 陈利民  来源:中国企业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销售收入  重钢  技术创新  钢铁企业  产品质量  炉工程  董事长  科技攻关项目  综合生产能力  持续发展能力 
描述:【本报重庆讯】近日,重钢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实施技术改造,以1350立方米为标志的高炉工程顺利建成,成为年综合生产能力超过300万吨的重点钢铁企业,按照国际市场评价标准,重钢集团已经成为规模钢铁企业,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据重钢集团董事长唐民伟介绍,重钢集团针对生产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依靠科技
建设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渝北
作者: 郑和平  来源:思考与运用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和谐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宣传思想工作者  和谐社会建设  文化建设  精神力量  倡导者  实施者 
描述: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宣传思想工作者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把和谐文化建设作为长期的战略使命和紧迫的历史责任,以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第一段]
以特困村建设为主战场——涪陵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作者:暂无 来源:决策导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涪陵区  主战场  特困村  新农村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十五”期间  扶贫开发  扶贫资金管理  农村扶贫  扶贫方式 
描述:业、基本素质)"建设为突破口,以实施扶贫培训和高山易地搬迁扶贫为手段,以加强贫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保证,强化科技扶贫,社会帮扶,扶贫资金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创新机制,增大投入,强化帮扶措施,贫困地区发生了重大变化,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