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涪陵蚕桑稳定发展大灾之年减产不减收
-
作者:
孙波 吴文铂 余茂德 来源:蚕学通讯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涪陵区 蚕桑 稳定 减产 科学发展观 特大干旱 生产工作 产业布局
-
描述:2006年是涪陵区蚕桑行业不平凡的一年。涪陵区蚕桑面对茧丝行情高位震荡起伏较大,特大干旱影响等诸多困难。公司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下达的蚕桑生产工作目标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增收增效强基础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布局,切实整顿蚕茧收购经营秩序,克难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
重庆市蚕桑学会和永川地区蚕桑学会举行两会理事联席会议
-
作者:
李存礼 来源:蚕学通讯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重庆市 蚕桑 联席会议 学会工作 新局面 永川 体制改革 两会 理事长 编辑出版
-
描述:经费来
-
蚕桑大发展 经济效益高——永川县八九年蚕桑典型简介
-
作者:暂无 来源:蚕学通讯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经济效益 总收入 蚕桑 养蚕技术 桑树 耕地 发种量 产茧量 生猪 大发展
-
描述:占全区发种量的38%,占全县发
-
新形势下永川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
作者:
张运来 黄建坤 来源:蚕学通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蚕业生产 蚕桑生产 产业发展 资源利用率 蚕业发展 综合效益 生产规模 土地产出率 养蚕 桑园
-
描述: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实现蚕桑产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转变。1永川蚕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蚕桑业是我区农村经济传统骨干产业,永川是重庆市主要的茧丝绸生产、加工和贸易基地。全区现有桑园2 667hm2
-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永川区蚕桑业的影响及对策
-
作者:
李平 来源:蚕学通讯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蚕桑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乡发展 农民致富 栽桑养蚕 产业带
-
描述:,辖22个镇、街办事处,现有耕地面积50138hm2,总人口108万人,农业人口81.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48.62万人。据区劳务办统计,全区十年来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5.3万人,占全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2%,在家的人多数为年龄偏高的妇女和老人。劳务经济总收入仅2007年全区达25亿元,占全区外出农民家庭总收入的70%左右。1.2转移原因1.2.1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想方设法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转移到其他产业上,并拨出专项资金培训农民工,促使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1.2.2农业生产效益低由于涉农物资价格大量上涨,劳动力增值等因素使农业投入增多,成本增加,而农副产品价格不稳定,干旱、病虫等自然灾害严重,致使农业产...
-
涪陵区蚕桑生产持续发展
-
作者:
李世友 来源:蚕学通讯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蚕桑生产 涪陵区 持续发展 共育室 增产增收 蚕茧质量 蚕茧市场 蚕桑基地 桑品种 价格波动
-
描述:司建立了良性循环机制,使蚕桑生产持续发展.
-
对加快合川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
作者:
谭端 谢修群 来源:蚕学通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蚕桑产业 专业合作社 产业发展 历史悠久 重庆市 合川 蚕业发展 养蚕 科技成果转化 综合效益
-
描述:重庆市合川区养蚕历史悠久,清代举人张森楷于1902年在合川太和镇创办"四川蚕桑公社",被誉为川东蚕桑之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蚕桑产业是我区农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历史上最高发种量达26.8万张,产茧6 600t,名列全国第三,原四川第一。合川
-
推广蚕业循环经济 稳固渝北蚕桑产业
-
作者:
伍芬福 来源:蚕学通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循环经济 蚕桑产业 蚕业 渝北区 蚕桑发展 食用菌 比较效益 重庆市 桑园 栽桑养蚕
-
描述:蚕桑产业在重庆市渝北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渝北区农民致富增收的传统特色产业。然而近几年来,特别是2001年以后,由于区域经济结构布局调整和城乡统筹,城市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进城,加之蚕桑比较效益逐步下降,影响农民栽桑养蚕
-
合川市蚕桑丝绸产业现状及展望
-
作者:
王璞 来源:蚕学通讯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蚕桑丝绸 产业现状 开发前景 合川市
-
描述:从对合川市蚕桑丝绸产业现状的调查着手 ,由实地考察来的原始材料总结出当前围绕该行业发展的一些难题 ,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 ,建设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最后对合川市蚕桑丝绸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几个方向的展望。
-
涪陵区蚕桑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
作者:
吴文铂 王良元 来源:蚕学通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蚕桑产业 涪陵区 生产规模 农民增收
-
描述:5%.全区有20个乡镇、103个村、406个农业社养蚕,有蚕农2.5万户近8万人;建有蚕桑基地乡镇10个,基地村30个,基地社8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