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人物 动态新闻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1)
按栏目分组
大渡口区图书馆 (161)
按年份分组
2017(6)
2016(28)
2015(19)
2014(23)
2013(26)
2012(23)
2011(36)
按来源分组
大渡口报(161)
相关搜索词
《大渡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系列之八桥的由来
作者:暂无 来源:大渡口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八桥镇的地名来源于1952年建乡时,经乡农会讨论,提出在乡辖区范围内,即解放前的马王乡四保,现八桥村、新华村内交际中的八座桥来命名。即观音桥、三道桥、偏岩子桥、白菩萨桥、甘家院桥、郭家沟桥、庭保桥、朗家院桥,由此定名八桥乡。八桥镇原属巴县四区马王乡,1952年划入重庆市第四区,童年10月区划调整,将
《大渡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系列之唢呐
作者:暂无 来源:大渡口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起源:唢呐最初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后,流行于我国大江南北,是我国人民喜爱的运用最广泛的民族乐器之一。它常作为领奏乐器或与锣鼓或与笙结合演奏,也用于戏曲、歌舞等伴奏。特点:唢呐音量宏大,声音粗犷,宜于表现欢快、热烈、雄壮的乐曲和热烈奔放的场面,可以演奏技
《大渡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 系列之天葬坟的传说
作者:暂无 来源:大渡口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从前,有个刘老太婆在公民场附近经营的汤圆店。一天,一个阴阳先生在这里歇脚,将褡裢忘在店内。三年后,他又从这里路过,见褡裢里的都东西一样不少,银两丝毫未动。这阴阳先生觉得这位老太婆忠厚老实,准备报答她,于是指点了一块风水宝地作为老太婆的阴宅。这位老太婆死后,按照阴阳先生所说在那块地开了穴,埋葬那天,刚
《大渡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系列之于式滴塑
作者:暂无 来源:大渡口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起源:于氏滴塑工艺起源于清朝末期,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艺术来源于实践,于氏滴塑工艺的现实根据是“儿童玩沙”。工艺特点:于氏滴塑工艺指采用泥沙、水泥为原材料,用水调和后堆滴逐渐灵骨的特性,通过相应的建筑程序:写生—绘图—设计—地基建设—安装预制构件,一滴一滴,循序渐进,塑造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融
《大渡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系列之祭祀歌
作者:暂无 来源:大渡口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跳蹬镇的祭祀歌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当地居民认为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觉梦境,是难以解释的。他们认为,灵魂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人的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灾。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祭祀时按照一定的仪式,以恭敬的动作向神灵致
《大渡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系列之大渡口的由来
作者:暂无 来源:大渡口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渡口已有280余年历史。据清嘉庆庚辰年(公元1820年《巴县志》记载,“渡口,县西口四十里为智二甲米口”。1936年编写的《巴县志》记载:“渡口河渡,清道光时马王乡士绅捐购田业一股,年租二十余
那一次与聋哑无名男子萍水相逢 大义男子14年收留爱无疆 这一次聋哑无名男子身患重病 渡口人接力书写爱无言
作者: 汤林丽 岳旭  来源:大渡口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哑巴”最喜欢吃的是郑周明煮的面条这些衣物都是好心人送给“哑巴”的小风扇是郑周明送给“哑巴”的礼物紧握的双手,传递着温暖郑周明细心照顾着“哑巴”,无怨无悔他没有名字,他是一个聋哑人,平日靠拾荒为生,四处流浪。直到那年冬天,他遇见了茄子溪的郑周明,看他可怜,郑周明收留了他。从此,他有了一个温暖的家,虽
放眼看 50年渡口风华正茂 旌旗奋 新区品城展翅正翱翔
作者:暂无 来源:大渡口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区委书记卢建辉在观看档案展时与市民百姓亲切交谈记者陶然/摄5月5日,由区委宣传部、区档案局(馆)承办的庆祝渡口建区50周年档案展在区政府广场正式开展。观展观众四面走来,耄耋老人八方而至,匆匆路人
《大渡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 系列之龟亭寺的传说
作者:暂无 来源:大渡口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相传很久以前,七仙女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悄下凡间来到白沙沱的沙坝玩天上没有的沙子。沙滩上的沙子让七个仙女玩得十分高兴,她们想用衣裙装一些沙子回天庭继续玩。七仙女们一个个都想拼命多装一点沙子回家,而眼看月亮就要西沉,天亮了赶不回去肯定会被玉帝责罚。这时沙坝上关金鸡岩上金鸡叫了,她们慌乱中准备飞回天上
《大渡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系列之九宫庙的传说
作者:暂无 来源:大渡口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九宫庙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因资金短缺,边筹边建,于清朝同治八年整体全部建造落成。因地处长江边悬崖上,又是一个风水极好的神灵宝地,故取名灵岩寺。灵岩寺自建寺以来,一直想活很旺,每天来往的香客和信徒都有几百人,因此还在石板场修建了客栈,让远处的香客住宿。这种景象一直延续到1939年寺庙住进国民党军队为止。
上页 1 2 3 4 5 6 ... 15 16 17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