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涪陵区夏季鸟类多样性
-
作者:
吴少斌 韩宗先 罗祖奎 曹长雷 李宏群 来源: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涪陵区 鸟类 夏季 群落多样性
-
描述:高;农田、次生林-居民点、水域-农田鸟类群落的均匀性指数(Pielou指数)、Jaccard相似性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最高.食物是影响鸟类分布的重要因子.对涪陵区夏季鸟类资源及区域生态保护提出了建议.
-
重庆涪陵磨盘沟桫椤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
-
作者:
尚进 李旭光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桫椤 群落特征 涪陵/重庆
-
描述:对重庆涪陵区磨盘沟桫椤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其结果如下:该群落种类组成丰富,种群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植物的区系组成反映了明显的亚热带植被的地理分布特点,群落垂直结构分层明显,水平结构差异较大.因此,应建立桫椤自然保护区,开展就地保护和科学研究.
-
合川巴渝新居庭院植物多样性分析
-
作者:
颜玉娟 高瑜 李永芳 高爽 来源:北方园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巴渝新居 植物多样性 庭院 合川
-
描述:r指数分析,古圣村多样性指数较高,山林村多样性指数较低;合川巴渝新居庭院植物生活型丰富,乔木与草本植物最多,而灌木与藤本较少。
-
重庆市涪陵区春季城市园林鸟类及其群落结构研究
-
作者:
曹长雷 来源:生态科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涪陵区 园林 鸟类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
描述:广布种4种;从居留类型看,留鸟31种,夏候鸟4种,冬候鸟2种;从多样性分析看,太极森林公园的鸟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最大(2.3239,0.6974),易家坝广场园林则最小
-
重庆涪陵磨盘沟桫椤群落主要种群间联结性研究
-
作者:
尚进 李旭光 石胜友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桫椤群落 主要种群 种间联结 涪陵/重庆
-
描述: violasens)-茅叶荩革(Arthraxon prionodes)种对间表现出极显著的负联结.这说明由于群落尚处在恢复初期,且人为干扰较大,因而,群落结构发育不完善,种间关系还不稳定.
-
涪陵水牛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研究
-
作者:
谢文美 苏锐 李明晖 吴平 姚福吉 卢群志 陈宏 雷初朝 来源:西北农业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涪陵水牛 mtDNAD loop 遗传多样性 单倍型 支系
-
描述:0196±0.0020,单倍型多样度(H)为0.9060±0.0460,表明涪陵水牛mtDNA遗传多样性丰富。根据单倍型构建了涪陵水牛的NJ分子系统树,发现存在沼泽型水牛支系A和B,表明涪陵水牛具有2个母系起源。
-
重庆市永川区园林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
作者:
向见 陈霜 王宝宁 王建中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态园林城市 生物多样性 重庆 永川区
-
描述:生物多样性是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和丰富城市多样化景观的前提,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重庆市永川区园林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论述了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中,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重庆合川地区吴家坪期海水进退与腕足动物多样性
-
作者:
曾勇 柯妍 秦超 陈凤杰 刘金津 刘艳沙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海水进退 腕足动物 吴家坪期 合川
-
描述:的高峰主要出现在前期,而物种辐射低潮则主要出现在后期,总体呈现出物种多样性不断下降的趋势;在正常的海进海退层序中,海进序列中的腕足类物种多样性要明显高于海退序列.但在快速短暂的海水进退的变化环境下,则海退序列腕足类物种多样性要高于海进序列,反映海水深度和环境的稳定性是物种多样性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
重庆北碚老龙洞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中的全脐螺侏儒化:环境突变中的机会群落?
-
作者:
姜红霞 吴亚生 刁建波 陈建阳 来源:地球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全脐螺 侏儒化 灾变环境 二叠 三叠系界线 重庆北碚
-
描述:匀,未见装饰特征显示。全脐螺类为优势分子的群落在二叠纪末大绝灭事件后盛极一时,如此异常现象可能与浅海区在缺氧之后暂时改善为有氧环境有关,此后随着早三叠世腹足类的全面复苏,它们只能退居为极次要的角色。
-
重庆合川地区中二叠世晚期腕足动物多样性演变
-
作者:
曾勇 张鑫 来源:现代地质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二叠世晚期 腕足动物 物种多样性 演变 重庆合川地区
-
描述:种灭绝率分别为42.9%和66.7%.在两次灭绝前,还出现了二次物种多样性辐射过程:第一次物种新现率为75%,第二次物种新现率为77.8%,无论是灭绝还是辐射,其规模均是第二次大于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