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人物 动态新闻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重庆市北碚区1773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 张莉  来源:现代预防医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分析 
描述:疫情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病毒以EV71型和COXA16型为主。结论普及防病知识,发生聚集疫情后,严格落实控制措施,做好街道和托幼机构等人口密集地区儿童的手足口病防制工作,是控制疫情发生的关键。
重庆北碚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沉积相研究
作者: 刘毅 黄华  来源: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重庆北碚  沉积相  嘉陵江组 
描述:四段和嘉五段时期;构造活动、沉积古地理特征和古气候变化作用下形成的海便-海退旋回控制着研究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沉积相演化和平面组合模式。
重钢150t/h干熄焦装置烘炉实践与分析
作者: 倪菠 刘杰  来源:煤化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干熄焦  烘炉  温风干燥  煤气烘炉  红焦投入 
描述:介绍了重钢1^#干熄焦烘炉过程,包括烘炉前期的准备工作、温风干燥阶段、煤气烘炉过程和投入红焦转入正常生产过程等操作的关键控制点,总结了烘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副枪技术在重钢180t转炉的应用与实践
作者: 黄海 高纲  来源:科技传播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炼钢  副枪  转炉 
描述:副枪技术在重钢180t转炉上的应用,改变了多年来转炉传统冶炼的工艺,使重钢实现了从经验炼钢到动态炼钢、计算炼钢的转化。本文重点介绍了副枪系统的设备组成、控制系统和实践经验总结。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
作者: 柳依莎 杨华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信息量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析  涪陵区  重庆市 
描述:山生态控制区以及境内人口密集的城镇建设区,中度以上危险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沿江新妙镇、石沱镇、珍溪镇;西南坪上的北部高山区;沿乌江江南城区和白涛片区以及武陵山的南部地区等,这些沿江、沿河区域由于复杂的地质构造、地形特征以及不良的人为活动,其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地势平坦地区。
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储层特征与形成主控因素
作者: 曾婷婷 唐德海 郑公营  来源: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涪陵  长兴组  储层  储层主控因素 
描述:屑白云岩、(残余海绵)细粉晶白云岩、生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孔隙为主,次为溶洞;储层类型为裂缝-孔隙型,属中孔-中低渗储层,综合评价为Ⅱ、Ⅲ类储层。优质储层发育受沉积相、白云石化及溶蚀作用等因素控制。图4表2参5
川东南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特征
作者: 曾婷婷 唐德海 郑公营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涪陵  飞仙关组  储层  成岩作用 
描述:以粒间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及裂缝最为发育;喉道普遍狭窄,喉道类型主要是微—细喉型,少量中喉;平均孔隙度1.96%,平均渗透率0.19×10-3μm2,属特低孔低渗致密储层。区域上沉积相控制了储层的发育部位,暴露溶蚀及白云石化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
合川区2009-2011年医院消毒效果监测分析
作者: 陈香郡 胡振龙 李小燕 刘凤  来源: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医疗机构  消毒效果  监测  医院感染 
描述:监测样品1508 份,合格数1439 份,合格率95.42%.结论:合川区2009-2011 年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总体结果比较理想,医疗单位的消毒灭菌管理是一项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检测措施才能将院内感染控制在较低水平.
人口计生永川实践
作者: 冉隆国 刘辉  来源:农家科技(城乡统筹)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口素质  计划生育工作  均衡发展  行政管理  公共服务  人口数量  人口问题  以人为本 
描述:“统筹”探索,人本关怀,均衡发展。永川,全面转变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观念——从过去的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到提高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以人为本,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从行政管理向管理服务转型,实现人口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变。
2004-2009年永川区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 谢明琴 成世伦 刘宣培 张烨  来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麻疹  流行特征  控制策略 
描述:15岁以下儿童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84.83%。有免疫史的占19.03%,其中接种1剂次的占7.46%,接种2剂次的占7.20%,接种3剂次的占4.37%。结论永川区麻疹发病呈周期性流行模式至今未得到改变;小月龄儿童发病在麻疹控制和消除阶段不容忽视。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