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中碑林——涪陵白鹤梁石刻档案
-
作者:
张志仁 来源:四川档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白鹤梁 石刻档案 碑林 题刻 石梁 石鱼出水兆丰年 隐伏水 硬质砂岩 书法文字 石刻文
-
描述:成,石梁上布满了石刻文字和佛圣雕像。颜、柳、赵、苏、黄、楷、隶、篆、行、草,各体书法文字皆备。石鱼、白鹤、弥佛,栩栩如生,神态绰约。据考证,石梁上有唐代以来至20世纪初160多幅、3万余字的名人题刻和
-
涪陵区:兴调查研究之风 务科学发展之实
-
作者:暂无 来源:新重庆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调查研究工作 高度重视 贯彻落实 深入开展 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 重大战略部署 涪陵区 市政府 区委
-
描述:涪陵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来,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推进
-
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和谐社会加速构建:涪陵区改革开放30年纪实之三
-
作者:暂无 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同步发展 涪陵区 群众体育 改革开放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事业 科技 教育优先发展 小康 贫困
-
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涪陵的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向温饱过渡,并逐步向全面小康迈进。一是保持教育优先地位。改革开放后,涪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
-
投资强度不断增大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涪陵区改革开放30年纪实之二
-
作者:暂无 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改革开放前 涪陵区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 渝东南 高速公路 港口货物吞吐量 年增长 面貌 重庆直辖
-
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涪陵在加大投资助推全区经济高歌猛进的同时,不断提高对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一是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涪陵在改革开放前的1953年-1977年
-
对涪陵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与设想
-
作者:
向伯殳 来源:理论与改革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涪陵市 经济效益 贫困山区
-
描述:要提高经济效益,就要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将各种投入从经济效益低的部门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这对产业较为落后的贫困山区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建国以来,涪陵市经济得到很大发腠,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
-
摆脱困境 重振雄风──涪陵市丝绸全行业扭亏为盈
-
作者:
谭朝武 来源:中国税务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行业扭亏 涪陵市 重振雄风 摆脱困境 丝绸集团公司 丝绸行业 丝绸工业 丝绸企业 集团优势 行业亏损
-
描述:四年前,重庆涪陵市丝绸行业面临建国以来最艰难的时期,大批企业停产、倒闭,全行业亏损,1994年秋全市仅规模较大的19家国有和集体企业就亏损600多万元,1995年亏损势头更猛,全行业亏损达5000多万元。危机与机遇并存,涪陵丝绸行业何去何从?以改革求...
-
重庆:合川区力抓人才队伍建设
-
作者:暂无 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今年以来,重庆市合川区人社局以开展窗口单位改进作风专项行动为契机,通过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健全人才保障机制,推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规范人才人事工作管理,强化人才服务,突出“四抓”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合川三汇:古城新韵
-
作者:
牟小燕 曹继选 吴行政 易达毅 来源:农家科技(城乡统筹)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城 城乡统筹 集散地 东北部
-
描述:合川区三汇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自古以来就是合川东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近年来,三汇镇在城乡统筹工作中成绩显著,一年一个新台阶。
-
合川:“官诫”震荡“衙门作风”
-
作者:
李国 来源:人民文摘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11条戒律能否刹住衙门作风?摄像监控器安装在办公区是否恰当?15人被告诫,受处分者在想什么?进入9月以来,重庆合川市的3000多名公务员和水、电、气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企业的员工们,便时时处于惶恐之中。他们说不准哪天工作上一个小小失
-
合川:返乡创业叩开农民增收之门
-
作者:
刘果 肖中全 梁英 张海波 来源:重庆与世界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创业项目 重庆合川 合川市 农业综合开发 农业结构调整 摆脱贫困 农村富余劳动力 就地转移 工业园区
-
描述:今年以来,重庆合川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引凤还巢战略,鼓励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走出了一条帮助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