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2004年重庆市涪陵区淋病流行特征分析
-
作者:
喻珊 杨启志 来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淋病 流行特征 分析
-
描述:为了探讨涪陵区淋病的流行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现将1994-2004年涪陵区的淋病疫情报告资料整理分析如下。
-
重庆市涪陵区近40年3月低温气候变化分析
-
作者:
徐洪 来源:四川气象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3月低温 气候变化 分析
-
描述:本文分析了涪陵区近40年3月低温气候变化及形成原因,并与80年代前后低温进行对比,讨论了低温时段对春播生产的影响.
-
涪陵区2009~2012年临床用血情况分析与对策
-
作者:
孙建琼 刘玲娟 张燕 来源:中国伤残医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临床用血 分析 对策
-
描述:大的局面,加强用血管理,保证临床用血需要。
-
涪陵区1990—2009年孕产妇死亡分析
-
作者:
张劲松 张三陵 李文秋 来源:中国农村医学杂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孕产妇死亡 分析 治愈率
-
描述:009年)与前10年(1990—1999年)比较:计划外生育死亡的比例明显增高,产褥感染致死率已明显下降,在家中和转运途中死亡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由于转变了村卫生室的职能,由乡村医生接生导致的死亡率则明显下降。20年来产科出血仍是我区首位的孕产妇死亡原因,在乡卫生院住院分娩导致的死亡呈增加趋势。结论积极采取措施控制计划外生育,加强高危妊娠管理,提高基层产科人员业务素质,及时启动急救绿色通道,降低产科出血,及时治疗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增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
涪陵区2000~2006年孕产妇死亡监测分析
-
作者:
张三陵 张劲松 来源: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孕产妇死亡 监测 分析
-
描述:产妇死亡的前4位死因顺位依次为: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褥感染。结论政府重视、多部门协作、强化、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质量、提高住院分娩率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手段。[著者文摘]
-
涪陵师范学院2004级新生体质状况分析
-
作者:
李超英 汤永红 来源: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生 体质 分析
-
描述:其余依次为重庆市其它地区新生、其它省市新生、其它少数民族新生。不同生源地新生体质男女差异较大。结论涪陵师范学院2004级新生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构成比具有明显的地区和性别差异,无民族差异,视力构成比则存在地区、民族和性别的差异。
-
重庆市涪陵区城区6846名高中生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
作者:
汪奕名 黎永梅 何中臣 唐贵忠 来源:现代预防医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中生 肥胖 视力不良 龋齿 血压异常
-
描述:常、龋齿检出率分别为8.6%、79.3%、5.7%和7.2%。男生的肥胖和血压异常检出率高于女生(肥胖χ2=403.24,P<0.01;血压异常χ2=168.93,P<0.01);女生视力不良和龋齿检出率高于男生(视力不良χ2=70.10,P<0.01;龋齿χ2=13.30,P<0.01)。结论 城区高中生健康状况及常见病发病情况需引起重视。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加强在校高中生常见病防治工作。做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
-
涪陵区中学生血中部分重金属监测结果分析
-
作者:
田应桥 蒲朝文 张仁平 封雷 李恒 鞠丹凤 冯长艳 来源:职业卫生与病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生 血 砷 铅 汞 含量监测
-
描述:L;农村学生血中砷、铅、汞含量分别为132±22μg/L、41±41μg/L、0.190±0.113μg/L。结论农村学生血中砷、铅、汞含量低于城区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35,P<0.05;t2=6.63,P<0.05 t3=4.55,P<0.05)。
-
2001年涪陵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
作者:
蒋明洲 张胜臻 陈方其 来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医疗机构 消毒质量 监测
-
描述:2001年涪陵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
重庆市涪陵区2002~2007年传染病流行态势分析
-
作者:
周义芬 陈艳 李飞辉 来源:现代预防医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染病 流行态势 分析
-
描述:.62,P﹤0.001);各系统发病率除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20,P﹥0.001)而外,其他系统传染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110、460、28,P﹤0.001)。[结论]传染病的控制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卫生行政部门加强传染病管理,提高传染病综合防制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