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人物 动态新闻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成为中国重钢 结构产业基地
作者:暂无 来源:靖江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环保搬迁,改变了百年钢企——重钢的命运,从污染大户转身为产业升级的西部龙头。环保搬迁,结束了一个时代,工业老区正重新定位城市功能,积极探索后钢铁工业时代发展的新思路。??由重钢集团营运管理的西南地区第一座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重庆同兴垃圾发电厂。?重钢长寿新区余热发电合作项目协议、章程签字仪式。??
大渡口镇 产业转型成效凸显
作者:暂无 来源:池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刘莹)今年以来,东至县大渡口镇多措并举,推动镇(区)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凸显。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大渡口镇(区)农副产品深加工业被省经信委认定为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基地示范产业;兆利光电等6家
大渡口镇 临港产业园发展提速增量
作者:暂无 来源:泸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龙廷华)“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纳溪区大渡临港产业园自建立以来,围绕“酒业、物流、化工”三大产业延伸链条,不断加快发展,园区入驻企业从当初的58家,增加到现在的100余家;投资总额从当初的20多亿元增加到现在的40多亿元。眼下,临港产业园已成为大渡口镇加快发展的一张崭新名片。大渡口镇自古
芜湖新建重钢及装备科技产业
作者:暂无 来源:皖江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虎年春节来临之际,芜湖市三山区招商引资再传喜报。2月11日,总投资6亿元的重钢及装备科技产业园项目在三山区正式签约。该科技产业园项目位于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内,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分两期建设
重钢及装备科技产业园项目落户三山区
作者:暂无 来源:芜湖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2月11日,总投资6亿元的重钢及装备科技产业园项目在三山区正式签约。今年以来,三山区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招商引资,加快汽车及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此次签约的重钢及装备科技产业园项目,位于省级经济开发区———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分两期建设,主要生产重钢、轻钢及为汽车
以新产业重塑大渡口经济
作者:暂无 来源:重庆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通讯员马民新)日前,大渡口经济开发区(石台工业园区)召开各安置点建设情况汇报会,会上向各安置点负责人推介各企业的用工信息,为完全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也为企业用工解燃眉之急。目前企业招工和完全失地农民的对接工作有序展开,为企业节后全面开工做好充分的准备。除解决用工问题外,开发区非公企业工
重钢非钢产业再度发力
作者: 余新庆  来源:中国冶金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非钢产业  重钢集团  发力  重庆钢铁集团  摩托车制造业  中国西部地区  产能扩张  钢支柱  轻钢结构  年销售收入 
描述:本报讯:记者余新庆报道:11月18日,重庆钢铁集团总经理董林与重庆长寿晏家工业园负责人签约“下单”,购置了该工业园区“七通一平”土地1600亩。重钢将在这里投资18亿元,打造西部地区最大的模具和钢结构产品制造中心。据重钢集团负责人介绍,此次购置的1600亩土地,只是打造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模具和轻钢结
重庆大渡口:营造创新创业生态,老工业基地破题产业转型
作者: 陈翩翩  来源:创业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老工业基地  重要门户  大渡口区  重钢集团  生态体系  工业基础  核心区  优质项目  发展战略  科技产业园 
描述:打造全链条创新创业平台,聚合六大要素,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进行产业重构、形象重塑。地处重庆西南部、毗邻长江的大渡口区,是重庆主城向西的重要门户和窗口。这里曾经是重钢集团等大型国企的所在地,工业基础
重钢建设公司正式启动非钢产业环保搬迁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建设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近日,重庆钢铁建设公司钢结构生产中心3万吨重钢项目奠基。这标志着重钢环保搬迁项目非钢产业搬迁正式启动。重钢环保搬迁项孔匀ツ?月17日正式启动以来,在市、区两级政府支持下,江南项目平场工作已完成70%%。为了在重钢项目投产后能迅速占领市场,重钢集团今年开始着手,对非钢产业进行有计划的搬迁。钢结构
对促进重钢非钢产业发展的思考
作者: 唐民伟  来源:中国冶金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非钢产业发展  重钢  富余职工  主副并重  生物污水处理  面向需求  加劲钢箱梁  思考  市场主体地位  联合经营 
描述:重钢的非钢产业经过10余年的培育和开拓,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涉及到建筑施工、电子技术、仪器仪表、公路运输、内河航运、医疗卫生、职业教育等28个产业领域,其销售收入连续3年达到集团公司销售总收入的30%左右,为实现重钢的主辅分离,有效安置下岗和富余职工,减轻钢铁生产主线的负担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全
Rss订阅